【封面人物】东大保险经纪董事长沈磊

本文系《上海保险》2020年第5期文章《东大保险经纪董事长沈磊:保险即服务——新中介的价值创造之路》改编而来。

沈磊,现任上海东大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农工党党员,英国皇家测量师RICS,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保险学会副会长。


近年来,在保险业高速增长的同时,保险中介市场也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监管部门对保险中介给予的政策关注力度进一步加大,各行业巨头纷纷抢滩保险中介市场,资本大量涌入,竞争日益升温。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在数字化保险服务领域深耕多年的上海东大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大保险经纪”或“东大”)董事长沈磊,对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市场中寻找自身价值方面的探索进行深入了解。


转型:做有心人,在服务中定位保险中介价值


第一次见到沈磊这位年轻的东大保险经纪掌门人是在上海市保险学会的换届大会上,他作为学会新一届的副会长单位候选人坐在主席台上,不同于以往那些一看就资历颇深的学会副会长,颇为年轻的他令人印象深刻。第二次则是在2018年的“7·8保险公众宣传日”期间,他投资了一部反映保险经纪人的微电影,作为宣传日的系列活动之一。“有想法的年轻人”是沈磊给人的最初印象,在他的领导下,东大保险经纪近年来在保险中介行业里逐渐脱颖而出,也颠覆了人们对于保险中介的传统印象。正如在他投资拍摄的那部叫做《真情》的微电影里所表达的,保险经纪应该“以创新和服务助力保险行业,承担社会责任”。

事实证明,保险业越成熟,保险中介越重要。在国外,保险中介已经有百年历史,但是在我国,保险中介还是一个新兴行业,而保险中介在我国保险行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通常,保险经纪公司接受投保人的委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去与不同的保险公司对接,根据客户的需求从多家保险公司中筛选出最适合客户的产品。沈磊回忆说,最初自己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发现本土的保险中介或是价格竞争,或是股东既有资源的延伸。上海的保险专业中介有五百多家,其中保险经纪公司超过二百家,如何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就自己的价值?经过几年的探索,沈磊寻找到的答案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做好服务,然后让用户知道这个服务是你提供的!”



以团险客户为例,他说,客户有时会出于种种原因每年选择不同的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在员工理赔时需要下载不同保险公司的APP或者关注不同的微信公众号,颇为麻烦。为了解决客户的这个痛点,东大保险经纪的技术团队为团险客户打造了统一的企业端、员工端保险服务系统,开发了专门的理赔平台。“服务标准统一后,客户对保险公司的品牌依赖度降低了,转而更加关注产品价值。”沈磊表示,这项服务在提升了客户体验的同时,也增加了客户对东大保险经纪的认知和黏性。这正是保险中介公司一直寻而不得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还有意外的发现:“随着客户对我们的理赔平台的持续使用,我们积累了很多数据可供分析,例如地区、企业的高发疾病、就诊人群、单次就诊费用等,这些又可以成为我们为企业客户提供风控减损和前置化风险管理的工具。我们因此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在市场中的定位。”

目前,东大保险经纪针对此类服务开发的产品有基于客户端的保险综合服务SaaS平台和可视化的员工健康福利系统,前者是B端保险业务系统,可以解决客户多险种投保、账号管理、在线服务、数据分析等多种需求,后者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深度开发。

据悉,东大保险经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上海成立的第一家保险经纪公司,也是全国首批获得保险监管机构批准筹建的三家保险经纪公司之一,创立之初由中央在沪大型企业和上海市特大型国资企业集团联合投资组建。沈磊自豪地表示:“到今年6月,东大保险经纪就成立满20周年了!”


赋能:做摆渡人,用科技为保险机构助力


今年对各行各业影响最大的就是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各地的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对一些保险公司来说,复工前发生的待处理的理赔案件,由于疫情带来的人员流动限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压,客户服务供给侧面临较大压力,对于案件的智能化处理方面的需求表现突出。东大保险经纪的数据显示,传统的保险理赔案件的初审人员审核一个案件平均需要5分钟,日均处理案件100件;而东大保险经纪的CCS智能影像审核系统日处理量为110万件。

CCS智能影像审核系统是Rule-AI智能理赔结算平台的一个模块。Rule-AI是一套东大保险经纪自主研发的理赔案件智能处理系统,这套系统分为CCS 智能初审、IOCR数据采集、ICS智能理算三个模块,可以对用户上传的理赔案件材料结合保单逻辑进行智能影像分类,通过系统录入的整件规则库、健康险给付责任规则引擎、医保“三库”等数据库进行样本案例的机器学习,通过疾病推论数据、赔付日历和各监测模块进行数据处理,为保险机构提供智能化保险理赔服务。

沈磊介绍道,目前,对于采集的医疗票据明细数据,IOCR可识别影像中95%的数据,而对于未能识别的那部分,可以做到数据模糊校验从而智能补全。比如,系统采集到一张医疗理赔资料中出现“阿XX林”,如何判断出这是阿莫西林还是阿司匹林?这时就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凭借对医保规则的比对和识别,以及药品与疾病的关联等得出结论,在疾病推论不匹配的情况下,还会推送至人工复核,并将结果反馈给系统供再次学习。不仅如此,系统还能由不同的理赔时间找到药品的历史价格,以赔付日历形式记录赔付款。他说:“Rule-AI这套系统经过了12年的沉淀, 2年的研发,现在已经正常运行12个月。目前,系统中已包含453.7万条药品数据、37万条诊疗项目数据、73823条医院数据,109项赔付规则配置,21个科室1252种疾病推论。公司还为此申请了品牌注册,用业务强推技术,业务与技术同步发展。目前系统服务的企业已达1200多家,涉及的企业员工家庭近60万户。”

在疫情期间,东大保险经纪快速复工,助力部分保险公司积压的理赔案件的处理。沈磊称:“Rule-AI系统加4个运营人员就能达到每天12000件、最快6秒、正确率99.8%的理赔案件处理效率。”
 
“以东大为实验室,积累经验并向同行输出。”沈磊笑言自己的所想所为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一个人打开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他看到世界的模样,做一个善良的摆渡人,用我的力量,为竭尽全力实现理想的人们提供舞台。”
 
沈磊透露,摆渡人的角色还体现在其作为投资方投资了一个研发航班延误动态精算模型的保险科技团队,该团队研发了一款基于航班历史延误数据的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保险大数据支持系统,以多维数据模型重构航班延误风险定价机制,实现动态化的费率厘定并提供更精准的赔付服务。目前已与20多家保险公司展开合作,通过自动赔付引擎,保险公司会自动监测航班延误情况,发生延误时,航延险投保乘客无需报案,也不需要提交任何线下资料,飞机落地时即可收到赔款。该模型还支持保险公司的大数据风控,并建立理赔风控模型,助力保险公司的反欺诈预警。


创新:做探索者,用数据建立保险立体生态圈


在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下,老年人群亦大多是慢性疾病患者人群,其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定期去医院就诊,获取慢性病治疗的处方及相关药品。在本次疫情期间,如何减少慢性病患者在医院交叉感染的潜在风险,同时缓解医院的门诊压力,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国家医保局对此出台《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保支付政策。文件中提到,经过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的互联网医院可以与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签订协议后,为参保人员提供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可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在处理了大量的健康险类保险理赔案件后,沈磊认为,通过模式创新,可以将慢性病患者远程配药服务作为一种长期可持续的政府服务项目,在当前情况下,可以通过“远程问诊+处方流转+药品供应链”的服务模式,结合目前上海的“1+1+1”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经验基础,减轻医生接诊基础慢性病患者的常规工作压力,释放更多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并形成长效机制。实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开放在线慢性病续方配药服务。以此服务为基础,探索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慢病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药品到家的服务体验。“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走路。”他介绍道,“具体实施步骤是这样的:一是患者同意授权使用远程续方配药服务;二是采集慢性病患者在二、三级医院的病历及处方,确定需求;三是发送社区卫生中心审核订单;四是生成患者确认单并完成确认支付;五是生成药品定期配送单发送药品公司,定期配送并做好订单跟踪;六是设定定期提醒功能,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实施的第二阶段可向部分常见病开放该服务,并辅以远程轻问诊咨询,具体流程结合第一阶段经验总结后推出。

截至2020年3月8日,上海健康云已开通八家医疗单位“互联网社区诊疗服务”。沈磊认为,东大保险经纪推出的智慧医保实践创新,是基于“互联网+医保”的模式,打通医保与商业保险的结算体系,提高对于用户的服务响应时效性,提升“互联网+医保”的服务便捷性。目前可用现有技术做第一层控费,利用新技术优化信息获取到支付结算等流程,通过实时控费模型有效降低不合理用药、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造成的资源及资金上的浪费。“我们的平台监测到的数据显示,200件案件平均减损2万元。”

沈磊表示,东大将努力从保险经纪的角度,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运用,研发搭建管理式医疗服务,建设“医保+商保”融合的创新模式,服务保险立体生态圈构建。未来,东大保险经纪将配合政府搭建医疗数据平台,用政府采购服务方式做数据结构化治理,通过改变支付方式、分级诊疗就医流程,降低健康保险综合成本,通过数据积累在部分地域协助开发针对特定人群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在医院内完成商保与医保的直接结算,提升用户对于商业保险的获得感。